發布時間:2019.02.22
轉載來源:獵云網
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以研發投入和市場拓展。
北京國科天迅宣布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中科創星領投,主要用以研發投入和市場拓展。
國科天迅團隊孵化于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目前已完整地實現FC-AE-1553光纖通信協議,并推出國內首款SIP封裝芯片及ASIC塑封協議芯片,率先成為國內提供FC-AE-1553整體解決方案的公司,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光纖總線協議芯片的主要供方。
團隊創始人房亮博士具有十余年航天工程系統的研發經驗,曾為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主任設計師,主持參與多個國家重大項目,參與制定多個行業標準,為推動我國新一代軍用高可靠通訊系統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7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為了滿足載人空間站的載荷組網應用需求,需要對我國載人空間站的信息系統技術相關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尋找更符合嚴苛環境數據傳輸要求的光纖總線技術。在此背景下,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的光纖總線研發團隊,對國內外總線技術展開了論證和研究,最終選擇了FC-AE-1553光纖總線技術。該項技術已經在美國航天領域得到了應用,而且在空間環境應用中的適應性強,非常適合我國空間站的技術發展需求。但是由于發達國家在航天高技術領域對中國實行封鎖,光纖總線團隊遂決定自力更生,依靠中科院已有的技術積淀來進行研究和技術攻關。
從2007年到2015年,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的光纖總線研發團隊取得了重大進展,他們完成了FC-AE-1553協議的關鍵技術攻關,通過FPGA技術完成協議實現與驗證,形成了以通信板卡為代表的產品系列,顯著提升了系統通信速率和實時性指標。
據了解,在我國發射的“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天舟一號”上都采用了光纖通訊新技術,通過載人航天工程任務,充分驗證了這項新技術的可靠性。同時,這項新技術也適用于國防領域的其它任務中,研發團隊核心成員因此獲得了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5年,為了將FC-AE-1553高可靠光纖通信網絡技術推向更廣泛的國防和民用領域,房亮帶領光纖總線研發團隊核心成員,組建了科技成果轉化團隊——北京國科天迅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三年以來,在技術上不斷取得重大突破。
首先,產品功能和技術指標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公司自主研究開發了整套的FC-AE-1553協議,攻克了光纖技術協議實現、測試設備、協議芯片等多個核心技術,還研制出了核心產品FC-AE-1553光纖通信協議芯片,不僅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且研發、設計、生產環節完全自主可控。
此外,國科天迅推出國際首創總線式拓撲解決方案,在完整地實現FC-AE-1553光纖通信協議的同時,又根據載人航天工程應用需求而設計了“總線式”FC-AE-1553組網技術,該總線式拓撲結構屬于業內首創,目前已實現了成功測試應用。
在提供領先技術指標和解決方案的同時,國科天迅還推出國內首款高可靠ASIC光纖通信協議芯片。該款芯片接口豐富,使用簡便,一致性好,大大縮小通信系統的體積并減小了功耗,可靠性高,產品從研發到生產都已經實現自主可控。公司已完成兩輪自己開發的FC-AE-1553總線協議IP核芯片化,完成了總線協議測試、分析、監控產品的開發。目前正在研發可靠性更高、環境適應性更好的陶封ASIC協議芯片,可與現有塑封芯片實現原位替換。
在技術路線和產品體系方面,國科天迅呈現多元化。公司技術始于FC-AE-1553,當前的產品組成主要包含板卡、芯片、測試儀器等,可以為用戶提供豐富的產品解決方案。同時擴展了FC-AE-ASM、IP over FC(TCP/UDP)、FC-AV等新技術,并推出了相關多協議融合的產品。例如,其高速數據總線實現了對常見接口協議的支持,包括MIL-STD-1553B、CAN、串口、以太網、USB、并行數據流等,以便于與現有系統中的總線兼容。
團隊成立三年以來,投入了數千萬資金到芯片開發與產品研制上,是國內率先實現通訊協議芯片化、總線式與交換式拓撲結構融合、多協議融合等多項核心技術的公司。 2018年,國科天迅在中國(合肥)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基地(中國聲谷)成立全資子公司,主要面向智能駕駛、智能化控制等多個細分領域開展人工智能光纖神經網絡項目的研發,以期在專業細分市場得到更多的發展。
團隊方面,目前國科天迅有員工90余人,研發人員占比80%左右,核心團隊來自中國科學院、火箭軍裝備部、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等航天和軍工相關單位,多次參加國家重大軍工項目,具有近十年光纖通訊領域的研發經驗。房亮參與制定的國家標準《空間站應用有效載荷數據通信規范》(GB/T 34829-2017)已正式發布,并已參與起草載人航天領域的工程標。目前,公司正在與相關單位合作,聯合推動多個行業標準的制定。
國科天迅致力于成為高可靠光纖通信領域的軍民融合領軍企業,正在向市場開拓進一步加大投入。根據公司戰略規劃,將從當前的以載人航天、彈/箭載領域為主的模式持續拓展,繼續深入挖掘航空、艦船、車載等軍用領域,以及無人機、特種車輛、衛星平臺、高鐵、無人駕駛汽車、工業物聯網等多個相關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