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7.29
張鳳玲,清E資本副董事長兼CFO、財能書院創始會員。
一、財務職能的三個階段,是推動企業從小到大、到強的過程
我雖然現在做投資,但以前做過多年的財務和內控工作,在聯想做了13年,在新東方10年,后來還幫錘子做了兩年多。
通過我自己的經歷感悟出,財務在企業運營和管理中,只有不斷的躍遷角色定位,才可能實現最終的目標——為企業創造價值。
這個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輔助階段:
大多數創業企業或早期的民營企業,開始都會是以業務為驅動,財務部門像其他職能部門一樣,按部就班做好記賬、算賬、出表、報稅等工作,在企業里是輔助職能,并沒有給企業帶來明顯的增值;
第二個階段是引領企業變革階段:
當企業迅速成長,業務、管理到了瓶頸期的時候,財務部門的主要職責要變成管控者,比如全面預算管理、財務分析,績效評價等等,以推動業務與管理跨過瓶頸期,幫助企業做大;
第三個階段就是讓企業價值最大化:
財務部門如何來創造價值呢?就是通過IT(ERP)、大數據、AI、BI等工具,使財務從后端走到一線,跟業務形成一種閉環互動模式,業務的數據完整、全面、及時的反映到財務。
財務幫助業務找問題、找對策,并且在企業整體層面優化流程、合理激勵,幫助企業建立核心優勢,使企業做強。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業財融合”,“參與決策”等等概念。
“大智移云”時代,財務人更要關注機會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政府監管政策趨嚴,國際環境也風云變幻,再加上科技進步,“機器人將替代會計”、“CTO將代替CFO”等熱點話題,確實給財務人帶來了很多焦慮和挑戰。
事實上,挑戰不僅僅是現在,過去、現在、未來都會有,而且是隨時都會出現。我認為,應對挑戰最好的方法是抓住機會,利用“大智移云”的科技手段,給我們自己賦能。
比如財務分析,就可以用大數據的技術實現智能化、利用BI技術實現可視化。
舉個例子,我去年投資了康思迪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他們做的產品就是把財務人工抓取數據的工作由機器代替了,而且可以做到跨企業、跨行業、跨地區等多維度的獲取有價值的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找差距。
把繁重的人工勞動,用科技智能化的手段來取代,一天就能完成原來人工15天的工作量,不但提高了效率,準確度也大幅提升;產品還同時兼具簡潔的特點。BI技術實現了將分析結果直接呈現的方式,把原來枯燥的數字變成了有色彩、有溫度的圖表,無論是業務人員,還是管理層,一眼就能看得懂。
這才是我們財務人想要的效果:讓業務人員和管理層讀懂數據,找到問題關鍵,并加以解決。同時財務人也能把時間、精力轉到企業層面,把視角轉到發揮能力解決問題等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因此我們必須正視而且要抓住科技進步給財務帶來的大好機會。
財務的職責:讓企業價值最大化
企業變革由財務引領是必然的,也是財務部門不可推卸的責任。銷售部門、業務部門賣的是產品,而財務賣的是企業。
構筑企業壁壘,一方面是靠硬技術,自有知識產權、創新能力等,最重要的還是要靠企業自身獨具競爭優勢的軟實力。
比如由財務引領并建立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管理體系、考核體系等,用以實現企業戰略從制定、到資源配置、再到執行落地、直到結果達成,這一系列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優秀的保障體系和流程,是競爭對手無法模仿的,也是財務管理能力構筑起來的企業護城河。
前面講過,無論是環境、政策、技術等如何,企業經營中變化是常態,但是財務人也要看清,在變化中有些本質的東西是不變的,比如宇宙的運行規律、經濟規律、企業經營的本質等都是亙古不變的。
但是如果我們只看表面現象,比如說,金融行業很好,很賺錢,大家會認為只要有頂尖的、聰明的人才,就能創造出財富。
這個行業的人才厲害我不否認,但更本質的東西是,金融行業可以持續不斷的杠桿借力。所以,財務人要用心總結一些企業運行中的規律,抓住核心問題,全力解決。
提升企業內在價值,主要有三個衡量指標。第一個指標是增長,也就是創收能力。怎么讓銷售效益最大,除了開拓增量市場,再有就是定價權利,這就要求產品/服務的創新力(門檻)足夠高。
第二個指標是投資回報率,其實就是盈利能力+管理能力+資金能力,如何讓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資產更健康;第三個指標是資金成本,就是讓資金結構更合理,成本最低。
財務部門只要抓住這三條主線,合理配置資源,得到企業上下一心的支持,配合好業務發展,企業價值將顯著提升。
除此之外財務人還要關注,企業在創造更多的價值之后,如何將價值轉化/回饋到客戶身上,如果客戶感受到企業給他們帶來的增值,那么這個企業不但是優秀的、長久的,更是卓越的。
財務人要不斷進階思維模式,以迎接挑戰
財務人應具備的能力有很多,由于時間關系,我快速簡潔的分享幾點:
第一,要有洞察力,或者說預見力。
因為財務人具有得天獨厚的分析能力,因此比任何部門、任何人更知道風險因素對財務、對企業意味著什么。如果財務人不能預見決策可能帶來的后果,將給企業帶來很大的麻煩。
第二,要有良好的溝通力。最低的要求是簡單、明了、直接。
財務人員跟業務或管理層溝通時別人經常聽不懂,所以我們要盡量減少專業術語,能用圖的就不要用表,能用數字的就不要用文字。
第三,要轉變思維模式。
大家知道,人與人的最大差異不是聰明與否,運氣如何,而是思維模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認知能力差異。在這里強調兩點,一是不要停留在一元思維,要多元思維,或者說要盡量把線性思維進階到指數型思維。
小米雷軍說的“順勢而為”,就是在大方向上找概率,找突破點迅速把企業做大,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二是移植思維或者說是“可遷移能力”,也就是跨崗位、跨企業后可復用的能力。
以我自己為例,在聯想工作了十多年,到了新東方的時候,我當時很擔心,一個IT,一個教育,行業跨度很大,企業文化差異也很大,我自己能否適應,能否發揮作用?但是后來發現這個擔心是多余的。
其實在我們所從事的行業中,80%的核心能力都是相通的。由于績效顯著,我得到了俞敏洪老師和管理層的高度肯定和贊賞,同時這段經歷給了我很大的回報,使我可以成為投資人。
第四,是學習能力。
會提問題、善于總結是非常好的方法。
◆ ◆ ◆ ◆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對版權有異議,請聯系后臺議定處理。
?本文來源:本文根據3月31日2019財能百人會上張鳳玲分享內容整理,本文經授權轉載于財大咖。
?由【CFO之家】整理發布,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以上信息。